-
基于临床护理能力的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培训的实践584 人次已浏览
杨朝蓉 黄小玲 陈梦云 曾雅燕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护理能力的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简称留置针)培训的实践效果,以便提高低年资护士留置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法成立培训小组,对本院238名临床低年资护士进行留置针培训前需求调查、留置针相关知识考核、留置针操作考核,依据护士需求及理论、技能方面存在问题设订培训目标,并通过理论授课、发放《静脉安全护理手册》及操作视频等方法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3个月。比较培训前后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理论相关知识合格率及留置针操作考核合格率。结果培训前后低年资护士留置针理论知识、留置针穿刺及维护知识、留置针健康教育知识合格率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合格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操作考核合格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合格率显著高于培训前。结论基于临床护理能力的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培训有利于提高护士留置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摘要[ PDF 4470.0 KB ] ( 290 ) 2018 ,8 (17): 59-64
-
安全型留置针与精密过滤器预防多巴胺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765 人次已浏览
滕中华;肖敏;
多巴胺通过兴奋α-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外周血管,从而达到升高血压的作用,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的常用血管活性药物[1]。然而,多巴胺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尤其是内科老年患者,轻者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发红、青紫、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不便[2-3]。临床在输注多巴胺24 h甚至几个小时后沿输入静脉走向的皮肤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可高达约50%[4]。因此,对多巴胺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院于2013年9月~2014年12月对长期输注多巴胺的98例患者,在用药过程采用24G安全型留置针与精密过滤器进行微量泵输液,输液过程配合采用多爱敷水胶体敷料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经外周静脉持续泵注多巴胺治疗的患者195例,按住院号的奇偶数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8例和对照组97例。实验组,男66例,女32例,年龄15~86岁,平均(61.
摘要[ PDF 0.0 KB ] ( 255 ) 2015 ,5 (14): 64-66
-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1536 人次已浏览
王蔚周晓舟张卫冼穗芬陆敏芳李佳
目的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心血管疾病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将225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分为观察组116例,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封管;将109例病人设为对照组,使用50 U/mL稀释肝素钠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留置针导管回血堵塞、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护士封管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留置针导管回血堵塞、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护士封管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心血管疾病病人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摘要[ PDF 0.0 KB ] ( 983 ) 2014 ,5 (13): 57-59
-
两种方法处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效果观察1024 人次已浏览
张辉英林苑香
目的探讨两种处理静脉留置针输液液体外渗的效果。方法将96例输液外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硫酸镁湿敷法,实验组患者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时间及痊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显效时间、痊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患者显效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液体外渗处,其消除水肿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法,且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0.0 KB ] ( 443 ) 2014 ,7 (13): 47-48
-
应用鱼骨图在降低封管后留置针内残留血液的作用1401 人次已浏览
李敬霞庞花妮罗丹桂丽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封管后静脉留置针内残留血液的情况,探讨应用鱼骨图对降低封管后留置针内残留血液的作用。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将293例(1035例次)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72例(1276例次)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实验组应用鱼骨图找出影响留置针内残留血液的关键因素,制订和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内残留血液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封管后,实验组患者留置针内残留血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鱼骨图找出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留置针内残留血液的关键因素,采用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降低封管后留置针内残留血液发生率。
摘要[ PDF 0.0 KB ] ( 208 ) 2014 ,9 (13): 56-59
-
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护理现状1274 人次已浏览
马娜程娇新李莉姜存李炆陆张岩
正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将带有套管的针刺入静脉后将内芯(针头)退出,将导管留在血管内的方法,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新技术[1]。2014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 h[2]。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凝血异常导致导管堵塞、管腔回血、穿刺点渗液、套管脱出、药物化学性刺激或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药液外渗等,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或静脉损伤,这些均造成留置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痛苦。延长静
摘要[ PDF 0.0 KB ] ( 412 ) 2014 ,12 (13): 52-55
-
PDCA循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930 人次已浏览
黄小玲陈梦云杨素敏曾雅燕李玉琴
目的探讨PDCA(plan-do-check-action cycle,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了解留置针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规范护士的操作,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制订敷贴和管道维护细节管理流程,对实施方法进行检查。结果 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后,敷贴固定和管道维护不规范及堵管发生率均较管理前低,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规范护士的操作,保证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安全。
摘要[ PDF 0.0 KB ] ( 416 ) 2013 ,11 (12): 54-56
-
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998 人次已浏览
罗淑媛覃芳华
目的探讨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按静脉留置针穿刺先后次序将60例患儿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每组各30例。传统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到血管后采用双手配合送管方法,改进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到血管后采用单手推管并及时将回血冲净方法。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60.00%,改进组穿刺成功率90.00%;传统组留置时间为(3.06±0.90)d,改进组为(4.56±0.93)d,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静脉留置针到达血管后采用单手推管法并及时将回血冲净,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摘要[ PDF 0.0 KB ] ( 387 ) 2013 ,4 (12): 17-18
-
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分析2209 人次已浏览
林楚玉; 许静华; 孙淑銮; 林丽容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为临床老年病人使用最佳浓度的肝素封管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每组各40例。A、B、C、D组各采用2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的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浓度分别为含肝素62.50u/mL、78.0u/mL、100.0u/mL、125.0u/mL。比较4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时间及封管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结果 4种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留置针置管时间不同(均P<0.05);A组与B、C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与A、B、C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肝素封管液封管效果最佳。4种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封管前以及拔针后24hPT、APTT、Fg比较,均P>0.0 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老年病人使用上述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是安全可靠的,应用含肝素125u/mL的肝素封管液2mL对老年病人进行正压封管能使留置针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0 ,5 (9): 0-0
-
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1912 人次已浏览
柴守霞 丁永红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普外科84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堵管的原因.结果发生静脉留置针堵管20例,堵管发生率为23.8%.堵管原因包括:封管液剂量不足发生堵管4例(4.8%)、封管操作不当发生堵管7例(8.3%)、静脉输高营养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后冲洗不彻底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分别发生堵管3例(3.6%)、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堵管1例(1.2%)、患者穿刺手臂用力或活动过度发生堵管2例(2.4%).结论 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护理人员应针对原闪提出预防对策,以便降低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0 ,2 (9):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