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信息 more
下载专区 more
友情链接 more
访问统计 more
  1. 您是第 7639196位浏览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期刊列表
  • 3例不中断血流供肝获取的手术护理配合760 人次已浏览

    曾庆兵周芳赵强龚懿宋洪勤王培伟罗朋吴耀业

    目的 总结在不中断血流的情况下脑死亡捐献供者肝脏获取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术前做好人员准备、脑死亡捐献供体准备、环境和物品准备、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及其他相关设备准备;术中器械和设备准备,协助进行脾动脉、门静脉和胆总管插管及协助获取器官。结果 3例供体肝脏均成功实施了不中断血流器官获取术,手术时间3~4h,出血量200~400 mL。结论不中断血流供肝获取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肝脏功能,从而极大地避免了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良好的手术配合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 PDF 2893.0 KB ] ( 291 ) 2017 ,9 (16): 44-47

  • ICU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状况的调查949 人次已浏览

    宋秀婵唐艳琴邓婉娣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问卷,对本地区4家医院20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知识得分为(31.9±2.8)分;行为得分为(26.9±2.6)分。结论 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状态;行为处于很少和有时状态。完善操作流程,加强知识教育对提高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 PDF 0.0 KB ] ( 352 ) 2014 ,6 (13): 15-17

  • 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3365 人次已浏览

    张燕华; 陆燕英; 陈建国; 李健华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效果。方法将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前(2011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8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后(2012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93例患者设为集束组。比较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及时间,置管情况。结果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8.31‰下降至1.6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BSI发生时间由(7.47±2.44)d延长至(13.75±1.92)d,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9.78%上升至71.50%,股静脉置管率从45.70%下降至18.65%,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更多还原

    摘要[ PDF 1004.0 KB ] ( 319 ) 2013 ,5 (12): 36-39

  • 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与置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939 人次已浏览

    王志敏 卫建宁 杜萍 何佩仪 胡小芳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简称为血栓形成)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关系,为实施临床干预、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序列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108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置管前、置管后1w、2w、3w、4w、6w、8w、10w、12w、14w、16w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患者置管静脉直径变化及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根据有无发生无症状血栓分为两组,并分析其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与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59例(占54.6%),未发生49例(占45.4%)。未发生无症状血栓组(以下简称未发生血栓组)患者置管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占比(不变、增加、减少:4.1%、28.6%、67.3%)与发生无症状血栓组(以下简称发生血栓组)(16.9%、40.7%、42.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未发生血栓组血流速度变化分布(不变、增加、减少:0,32.6%,67.4%)与发生血栓组(6.8%,15.3%,78.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且发生血栓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直径相对变化值[0(-0.2,0.3) mm]小于未发生血栓组[-0.3(-1.1,0.1)mm],P=0.002。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无症状血栓者其静脉直径不变或增粗高于未发生无症状血栓者,且血流较其减缓。

    摘要[ PDF 6888.0 KB ] ( 434 ) 2019 ,11 (18): 10-16

  • 两种模型在肿瘤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中的应用176 人次已浏览

    于倩倩;赵素琴;赵丽婷;于银梅;

    目的 针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PICC-CLABSI)风险预测问题,利用Logistic回归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的1146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的786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建模组,将2022年1月2023年3月收集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组。采用χ2检验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该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及预测效果;将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ELM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肿瘤患者PICC-CLABSI发生风险作为输出参数,构建ELM预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对预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有)糖尿病史、化疗次数(≥3次)、维护周期(>7day)、维护地点(院外)、白细胞计数(<3.5×10~9/L)、白蛋白(<40g/L)是肿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均P<0.05)。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5.201,P=0.736,AUC为0.860(95%CI:0.799~0.922),灵敏度是0.893,特异度是0.704,正确率为72.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ELM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3,均方误差为0.051,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正确率为74.5%,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指标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与ELM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筛查肿瘤PICC相关血流感染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摘要[ PDF 1.0 KB ] ( 88 ) 2024 ,9 (23): 10-16

  •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135 人次已浏览

    高明榕;薛卫华;唐宇君;申贵江;成守珍;

    目的 探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LABSI)的效果,降低CLABSI发生率。方法 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本院4个外科ICU病区收治的5 9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 852例患者设为实施前组,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 116例患者设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实施后组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CLABSI发生率,实施前后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两组患者置管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皮肤消毒合格率。结果 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CLABSI率由1.96‰(29/14 765)降至0.97‰(17/17 4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04,P=0.019);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92.86%v 99.73%,χ2=264.498,P<0.001)、手卫生方法正确率(99.02%v 99.73%,χ2=32.342,P<0.001)、手卫生依从性(99.18%v 99.49%,χ2=5.664,P=0.019)、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95.93%v 99.69%,χ2=10.399,P=0.002)、皮肤消毒合格率(93.61%v 98.80%,χ2=67.630,P<0.001)均较实施前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ICU护士在导管维护时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依从性,降低ICU患者CLABSI率。

    摘要[ PDF 1.0 KB ] ( 65 ) 2023 ,9 (22): 25-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