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和集束化干预策略1103 人次已浏览
缪景霞;臧瑜;周小平;周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用引导针从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使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入口处。PICC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开始引进中国[1]。目前,主要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输入高渗溶液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不但可以减少长期输液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还能够避免药物外渗导致的静脉炎、皮肤水泡或组织坏死,PICC为肿瘤患者安全顺利的化疗提供了有力保证[2]。然而,PICC在给患者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或断裂等。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后最危险的并发症[3]。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明确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采取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其发生率,对PICC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循证医学理念在医疗护理服务中越来越重
摘要[ PDF 0.0 KB ] ( 392 ) 2013 ,1 (12): 73-76
-
ICU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状况的调查949 人次已浏览
宋秀婵唐艳琴邓婉娣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问卷,对本地区4家医院20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知识得分为(31.9±2.8)分;行为得分为(26.9±2.6)分。结论 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状态;行为处于很少和有时状态。完善操作流程,加强知识教育对提高ICU护士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 PDF 0.0 KB ] ( 352 ) 2014 ,6 (13): 15-17
-
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3365 人次已浏览
张燕华; 陆燕英; 陈建国; 李健华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效果。方法将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前(2011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8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后(2012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93例患者设为集束组。比较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及时间,置管情况。结果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8.31‰下降至1.6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BSI发生时间由(7.47±2.44)d延长至(13.75±1.92)d,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9.78%上升至71.50%,股静脉置管率从45.70%下降至18.65%,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更多还原
摘要[ PDF 1004.0 KB ] ( 319 ) 2013 ,5 (12): 36-39
-
集束干预策略在ICU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1033 人次已浏览
黄苑玲熊小玲马爱平邓少军佟亚娟邵亚娟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入住ICU治疗的289例患者为实验组,在压疮预防中实施集束干预策略;选择268例患者为对照组,在压疮预防中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的5.2%,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预防ICU患者压疮的发生。
摘要[ PDF 0.0 KB ] ( 409 ) 2013 ,4 (12): 28-30
-
小组焦点访谈法构建集束化护理措施对儿童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感染的影响599 人次已浏览
康伟 李辉 刘丽 汪永新
目的探讨小组焦点访谈法构建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对儿童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脑积水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16年1月-6月入院)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组(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围术期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应用小组焦点访谈法构建的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在术后第2、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6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儿感染率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小组焦点访谈法构建的集束化措施能降低患儿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感染率,减少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4315.0 KB ] ( 266 ) 2018 ,1 (17): 25-29
-
基于目标管理的呼吸集束护理在胃肠手术呼吸风险患者中的应用139 人次已浏览
乔金方;熊伟昕;成守珍;
目的 探究基于目标管理的呼吸集束护理对胃肠手术呼吸风险患者术后肺功能、肺部并发症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11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胃肠外科病房进行择期手术的80例呼吸风险评估为中、高风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4月—7月手术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呼吸道护理,8月—11月手术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基于目标管理的呼吸集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5d肺功能、术后肺部并发症和15项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d,FVC(t=3.173,P=0.002)和FEV1(t=2.883,P=0.005)下降的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d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Z=-2.454,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 QoR-15评分,两组患者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疼痛”(Z=-2.738,P=0.006)、“感到紧张或焦虑”(Z=-2.593,P=0.010)和“感到伤心沮丧”(Z=-2.945,P=0.003)3个条目,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其他各条目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的呼吸集束护理有利于胃肠手术呼吸风险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能够提高胃肠手术呼吸风险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摘要[ PDF 1.0 KB ] ( 66 ) 2024 ,10 (23): 43-50
-
构建严重烧伤患者枸橼酸体外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的集束化护理指标体系249 人次已浏览
黎宁,陈华玲,廖建梅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严重烧伤患者枸橼酸体外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的集束化护理体系,为开展枸橼酸体外抗凝血液净化治疗提供集束化护理依据。方法以变革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初步构建严重烧伤患者枸橼酸体外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的集束化护理体系。结果构建的的集束化护理体系包括护理评估、操作规范、并发症预防护理,集成化管理等4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率均为100.00%,专家对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判断系数分别为0.956、0.943、0.931,熟悉系数分别是0.950、0.925、0.912,权威程度系数分别是0.953、0.934、0.922;专家协调系数为0.648~0.895,专家意见协调性较高(P<0.05)。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42~4.80,标准差为0.51~1.25,变异系数为0.10~0.2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均数为4.76~4.98,标准差为0.47~1.23,变异系数为0.06~0.117。结论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集束化枸橼酸体外抗凝血液净化治疗严重烧伤患者的集束化护理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0.0 KB ] ( 153 ) 2020 ,3 (19):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