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104 人次已浏览
武妮妮,许娟,张雨薇,马倩茹,刘丽萍
目的 汇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 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立指南库,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医脉通指南网,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PubMed,CNKI,维普,万方,SinoMed,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管理的临床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遵循纳入原则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汇总证据。结果 共纳入 16 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 3 篇,临床决策 2 篇,专家共识 7 篇,系统评价 3 篇,随机对照试验 1 篇。最终形成共 30 条证据,包括团队管理、风险评估、误吸管理、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口腔护理、康复训练 7 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建议医护人员结合具体情境合理应用。
摘要[ PDF 1.0 KB ] ( 31 ) 2025 ,3 (24): 54-61
-
两种模型在肿瘤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中的应用192 人次已浏览
于倩倩;赵素琴;赵丽婷;于银梅;
目的 针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PICC-CLABSI)风险预测问题,利用Logistic回归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的1146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的786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建模组,将2022年1月2023年3月收集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组。采用χ2检验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该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及预测效果;将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ELM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肿瘤患者PICC-CLABSI发生风险作为输出参数,构建ELM预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对预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有)糖尿病史、化疗次数(≥3次)、维护周期(>7day)、维护地点(院外)、白细胞计数(<3.5×10~9/L)、白蛋白(<40g/L)是肿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均P<0.05)。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5.201,P=0.736,AUC为0.860(95%CI:0.799~0.922),灵敏度是0.893,特异度是0.704,正确率为72.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ELM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3,均方误差为0.051,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正确率为74.5%,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指标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与ELM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筛查肿瘤PICC相关血流感染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摘要[ PDF 1.0 KB ] ( 98 ) 2024 ,9 (23): 10-16
-
头颈癌患者身体意象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77 人次已浏览
贾泽欢;宁艳;韩世范;
摘要[ PDF 1.0 KB ] ( 281 ) 2023 ,8 (22): 83-90
-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术中焦虑与疼痛的影响87 人次已浏览
行博荣;李育玲;王嵘;朱瑞芳;韩世范;
目的 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对减轻局部麻醉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患者术中焦虑与疼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在本院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74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022年4月至6月接受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10月的3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使用虚拟现实头戴显示设备,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状态评分、疼痛评分及生命体征。结果 干预组术中焦虑状态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可有效降低TACE患者术中疼痛和焦虑水平,并稳定手术前期血压。
摘要[ PDF 1.0 KB ] ( 74 ) 2023 ,8 (22): 32-37
-
时间观疗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创伤后成长及焦虑抑郁的影响94 人次已浏览
张俊;杨佳;李苗;李盼盼;李娟;
目的 评价时间观疗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创伤后成长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8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住院的47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干预时间3个月,对照组干预结束后,间隔1个月时间,2021年1月至5月选择在同一家医院同一科室住院的45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时间观疗法干预,干预时间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焦虑抑郁和时间观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及时间观中的过去积极、未来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时间观中的过去消极维度得分及焦虑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时间观疗法可促进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创伤后成长、帮助其重建平衡的时间观和减轻焦虑及抑郁程度。
摘要[ PDF 1.0 KB ] ( 68 ) 2023 ,7 (22): 25-31
-
压力知觉在护士第二受害者人格特质与负性体验间的中介效应216 人次已浏览
邓卓青;张晓红;何芳;张姝;杜荣欣;陈家琦
目的 探讨护士第二受害者的人格特质对其在患者安全事件中负性体验的影响,以及压力知觉在负性体验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 2023 年 3 月至 4 月选择太原市 3 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 3 个月内经历过患者安全事件的 56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进行调查,采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护士第二受害者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以下简称神经质人格)、负性体验与压力知觉间的相关性,依照 Bootstrap 方法,使用 PROCESS 插件分析压力知觉在护士第二受害者神经质人格与负性体验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 560 份,有效回收率 100.00%。护士第二受害者人格特质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神经质、外向性,负性体验得分(40.25±10.64),处于较高水平,压力知觉得分为(30.25±5.98)分,处于较高水平。护士第二受害者神经质人格与负性体验呈正相关(r=0.528,P<0.01),并与压力知觉呈正相关(r=0.594,P<0.01);负性体验与压力知觉呈正相关(r=0.339,P<0.01);护士第二受害者神经质人格对负性体验存在直接效应(β=0.519,95%CI:0.318~0.720),紧张感(压力知觉维度之一)在护士第二受害者神经质人格和负性体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β=0.148,95%CI:0.006~0.300),中介作用占比为22.70%。结论 护士第二受害者高神经质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负性体验,还可以通过紧张感(压力知觉的维度之一)影响其负性体验。护理管理者及护士第二受害者可通过改变高神经质人格及缓解紧张感的角度,减轻其在患者安全事件中的负性体验。
摘要[ PDF 1.0 KB ] ( 98 ) 2024 ,4 (23): 7-14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Ⅰ治疗后症状体验及心理感受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609 人次已浏览
辛笛诺,杨素云,施冰梓,王蒙婷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131Ⅰ治疗后的症状体验及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照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医学科门诊复查的DTC131Ⅰ治疗后的12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主题提炼。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14个亚主题:躯体症状显著(疲乏无力感、头颈部不适、消化道反应、口干及味觉改变)、负性情绪体验较重(为颈部外观及功能改变感到困扰、隔离期间孤独恐惧感、为疾病不受重视感到失落、对未来的担忧与不确定感)、社会适应力降低(对生活与工作做出的转变、社交活动受限)、疾病及治疗相关信息需求较高(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不足、疾病及治疗知识了解不足)、疾病相关的益处发现(积极的应对方式、感受到自身变化)。结论 DTC患者131Ⅰ治疗后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关注患者的健康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院内及院外照护方案,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摘要[ PDF 0.0 KB ] ( 171 ) 2022 ,12 (21): 1-7
-
甲状腺癌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177 人次已浏览
辛笛诺,杨素云
<正>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及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2020年最新数据报告[2],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新发病例约58.6万,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3%,居第9位。我国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肿瘤登记年报显示[3],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甲状腺癌生存期长、死亡率低,10年生存率可达98%,
摘要[ PDF 0.0 KB ] ( 126 ) 2022 ,4 (21): 77-83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群、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292 人次已浏览
李晓娟,王银萍,司树梅,张志梅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症状群、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针对性的症状群和应对方式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太原市某3所社区门诊的256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revised 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RMSA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y model questionnaire,MCMQ)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探索患者症状群;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症状群、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22.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用Bootstrap置信区间评估法验证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共有234例患者完成研究。稳定期COPD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及情感症状群,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症状群总分、应对方式总分、屈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关系(均P<0.01);症状群对屈服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均有直接正向效应(β=0.380,β=0.464,均P<0.001),并通过屈服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屈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9%。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症状困扰以3种集群的形式出现,护理人员应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患者多种症状困扰同时,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 PDF 0.0 KB ] ( 209 ) 2021 ,7 (20): 1-8
-
情绪释放疗法在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305 人次已浏览
徐丽华,金瑞华,刘婉莹
目的探讨情绪释放疗法在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慢性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84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按所在养老机构的院区为单位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接受养老机构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情绪释放疗法。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情绪释放疗法可有效降低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摘要[ PDF 0.0 KB ] ( 160 ) 2020 ,7 (19):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