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信息 more
下载专区 more
友情链接 more
访问统计 more
  1. 您是第 7588290位浏览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期刊列表
  • 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科未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实践1106 人次已浏览

    洪小英;朱晓菁;张丹桃;王根群;周玲;

    护理安全标识是医院用于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事件的一种特殊的科学标记,以预防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1]。制订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在护理工作中能有效避免或预防护理失误或差错,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护理安全标识可分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导管标识、药物标识、医院感染标识、防跌倒与防压疮标识5大类[1]。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危重患者多、留观时间短、周转率快,与住院病房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对安全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质量,规范使用护理安全标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科室于2014年8~10月开展了品管圈活动,拟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规范使用情况,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选择2014年8月(品管圈活动前)本科室收治的患者175例,其中急诊抢救区73例,留观区62例,急诊ICU 40例。男97例,女78例,年龄17~75岁,平均(45.3±1.6)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41例,急性脑血管病33例,呼吸衰竭25例,急慢性心功能不全21例,高血压16例,外伤大出血18

    摘要[ PDF 0.0 KB ] ( 289 ) 2015 ,8 (14): 62-65

  • 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947 人次已浏览

    洪小英李娜周玲王根群黄超莹

    目的探讨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组(设为对照组),2012年4~9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后组(设为研究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在急救护理工作中按常规急救护理管理,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工作中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进行急救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出车时间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后,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升高,出车时间较实施前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救护理工作中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摘要[ PDF 0.0 KB ] ( 275 ) 2013 ,3 (12): 51-53

  • 两种吸痰方法对提高老年危重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869 人次已浏览

    周玲赵志梅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提高老年危重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鼻腔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效果优于口、鼻腔吸痰方法。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既能保证老年危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充分吸出,又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 PDF 0.0 KB ] ( 264 ) 2013 ,7 (12): 52-53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及其并发症的护理1010 人次已浏览

    李玉珍冯萍陈玉红周玲

    正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sev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如果获得有效及时的救治,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低致残率[1]。因此,救治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力求最佳预后,使其达到最大化的功能恢复。STBI患者常出现蛋白质-热量性营养不良、高分解代谢导致骨骼肌萎缩、内脏和循环中蛋白质减少,引起分解代谢的全身效应[2],很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以及系统性的心肺、肠道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增加了STBI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寻求合理

    摘要[ PDF 0.0 KB ] ( 363 ) 2014 ,2 (13): 68-71

  • 不同年龄性别代谢综合征患者能量负平衡特点的调查分析962 人次已浏览

    张金惠张晓燕吕阳梅缪艳霞乔良美周玲成淑英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能量负平衡特点,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国际体力活动问卷测量384例MS患者摄入量和消耗能量,采用人体组成分析仪测算患者脂肪含量、脂肪百分比、瘦体质等。比较不同年龄性别MS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身高、脂肪百分比含量、瘦体质、能量摄入及能量消耗的差异。结果 51岁以上女性MS患者腰围/身高低于男性患者(P0.05)。各年龄组女性MS患者脂肪百分比含量大于男性患者(P0.01)。女性MS患者的瘦体质小于男性患者(P0.01)。各年龄组女性患者能量摄入低于男性患者(P0.05)。21~30岁男性患者能量摄入高于其他年龄组同性患者(P0.05)。21~70岁男性患者能量摄入均高于71~80岁男性患者(P0.05)。结论加强疾病知识的教育,根据患者的腰围身高比、身体成分、能量摄入量及能量消耗量等自身特点建立能量负平衡,对MS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 PDF 0.0 KB ] ( 349 ) 2014 ,10 (13):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