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胶原交联术围术期护理配合标准操作规程的研制与应用86 人次已浏览
李嘉懿;郑维鑫;宋靓雯;周晓佳;王婷;蔡丽莲;葛丹丹;龙梦依;李娉;王英;黄文敏;
目的 构建角膜胶原交联术围术期护理配合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效果,以便提高临床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方法 于2022年10月成立研究小组,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角膜胶原交联术围术期护理配合SOP。采用前-后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170例单眼快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患者,将2022年4月至10月的85例设为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围术期护理配合方法;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的85例设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围术期护理配合SO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衔接时间、围手术期时长、手术医生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长、衔接时长、围手术期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时长短于对照组;两组医生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角膜胶原交联术围术期护理配合SOP既提高了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医护配合效率、临床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医、患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并提升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
摘要[ PDF 1.0 KB ] ( 119 ) 2024 ,10 (23): 66-72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构建住院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88 人次已浏览
詹昱新;喻姣花;王莹;李素云;陈怿;汪颖越;刘云访;
目的 构建住院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住院患者术前与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提升手术患者护理质量。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理论框架,检索国内外文献,整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需求,分析本院3年内护理质量情况,形成指标条目池。应用德尔菲法对36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内容及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问卷咨询回收率均为100.00%,权威系数为0.907和0.904,判断系数为0.964和0.969,熟悉系数为0.850和0.839,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10和0.300。最终构建的住院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82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住院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可为住院患者的术前与术后护理质量监测与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
摘要[ PDF 1.0 KB ] ( 74 ) 2023 ,2 (22): 10-15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围术期护理279 人次已浏览
杨华,程湘琦,刘聪聪,何玉腊,高好考,贺媛,张亚敏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ECMO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9例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在围术期实施如下护理措施:术前做好物品准备和患者准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实施制动护理、穿刺部位护理、停机及拔管护理及反搏效果观察;ECMO中,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出入液量及体温、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做好穿刺侧肢体疼痛护理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及护理等。结果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4.0±0.7)h。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心血管链崩溃,2例穿刺部位发生血肿,1例术后发生尖端性扭转室速和室颤,经处理以上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术前做对好物品准备和患者准备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做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配合及ECMO循环支持的护理是保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的保证。
摘要[ PDF 0.0 KB ] ( 172 ) 2020 ,6 (19): 55-60
-
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围术期护理606 人次已浏览
程蓓 邱旭升 施鸿飞 仲小霞
目的总结和分析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82处)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个体化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钉道护理和感染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80例(82处)患者均顺利完成诱导膜技术治疗,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且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骨折。1例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经多次清创后行踝关节融合术;10例发生钉道感染,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可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能够更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制订和实施适合患者情况及需求的个体化功能锻炼方案,可促进骨性愈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做好钉道护理和感染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 PDF 2847.0 KB ] ( 233 ) 2018 ,7 (17): 25-28
-
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1030 人次已浏览
张仙梦,李莉,王淑茹
摘要[ PDF 879.0 KB ] ( 327 ) 2016 ,7 (15): 22-26
-
乳腺癌改良根治1期乳房重建术的围术期护理891 人次已浏览
王莉莉,王蓓,韩玲,王钰
摘要[ PDF 847.0 KB ] ( 356 ) 2016 ,5 (15): 43-46
-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围术期护理1225 人次已浏览
郑彬娜<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44,244,244); TEXT-IN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围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患者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并配合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患者外固定架固定时间8.50~18.20个月,平均(15.40±3.20)个月,骨搬运延长4~21 cm,平均(8.06±3.06)cm。骨搬运治疗效果:优31例,良1例。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可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伴有或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四肢大段骨缺损。护理方面术前注重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和营养支持;术后做好患者骨搬运护理工作及功能锻炼指导,其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摘要[ PDF 769.0 KB ] ( 413 ) 2016 ,3 (15): 2-4
-
创伤性颈椎骨折致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1047 人次已浏览
潘杰; 陈静; 赵丹;
目的总结创伤性颈椎骨折致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9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致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实施围术期的护理,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吞咽和呼吸吹气球训练,同时做好基础护理;术后实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与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5±13.0)min,出血量(155.6±7.5)m L。3例患者出现术区血肿压迫;13例患者出现高热,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治愈。结论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吞咽和呼吸训练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术后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与护理和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摘要[ PDF 611.0 KB ] ( 338 ) 2016 ,1 (15): 48-50
-
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围术期护理1115 人次已浏览
李莉; 杜玉凤; 陈文静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目前临床关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原始间叶组织出现异常发育,骨内纤维组织出现异常增生引起,约占骨肿瘤的2.5%和非恶性骨肿瘤的7%[1-2]。其生长特点为病骨区畸形肿胀,可广泛侵入鼻窦、眼眶及颅前窝底,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不对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障碍和张口困难等。本院于2015年7月
摘要[ PDF 853.0 KB ] ( 295 ) 2015 ,12 (14): 77-80
-
小儿鼾症的围术期护理1132 人次已浏览
丁琳;马欣悦;高军;
儿童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症,俗称小儿鼾症,是指以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为特征的睡眠呼吸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1]。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是儿童鼾症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打鼾、鼻塞、张口呼吸等。手术是治疗小儿鼾症的首选方法,由于该类患儿存在缺氧情况,影响心肺功能,围手术期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患儿的手术安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室对506例鼾症患儿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治疗鼾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科室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的506例鼾症患儿,其中男335例,女171例,年龄2~10岁,中位数4.9岁。合并症:分泌性中耳炎13例,鼻窦炎361例。所有患儿均行耳鼻咽喉常规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乌鲁木齐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1.2手术方法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手术,其中160例行双侧扁桃体切除,346例行腺体切除。患儿局部止血后,经后鼻孔拉开悬雍垂,暴露扁桃体或腺样体,在鼻内窥镜下全自动切割器将其切除,局部电凝止血。2结果506例患儿均顺利实施手术,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5 ,7 (14):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