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菲定律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1041 人次已浏览
谭艺真;何敏毅;王海琴;甘华秀;严红艳;吕娟;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进行特殊治疗的场所,其治疗是建立体外循环,治疗操作大部分由护士完成,专科技术性强及复杂,影响因素多,对设备的依赖性高,医疗隐患多,风险大[1-2]。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尤为关注。为了加强患者在透析中的安全,防范由护理操作和设备而引发的不良事件和纠纷,我们于2011年11月将墨菲定律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7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血液透析室采用碳酸氢钠维持性血液透析1个月以上患者103例,男67例,女36例,年龄13~86岁,平均(52.21±12.83)岁,透析年限1个月~21年,中位数3.90年。疾病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70例,狼疮性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28例。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血流量180~280mL/min,共4598例次透析(设为实施前)。于应用墨菲定律3个月后,2011年11月~2012年1月,再次选取该医院血液透析室采用碳酸氢钠维持性血液透析1个月以上患者124例,男83例,女41例,年龄13~88岁,平均(51.41±12.49)岁,透析年限1个
摘要[ PDF 0.0 KB ] ( 394 ) 2013 ,1 (12): 52-55
-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的建立及应用781 人次已浏览
武丹史秋莲李么琴邓顺华陈玉霞
目的建立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建立护理安全屏障并应用于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情况的差异。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安全屏障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建立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水平。更多还原
摘要[ PDF 2394.0 KB ] ( 285 ) 2017 ,3 (16): 56-59
-
PDCA循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961 人次已浏览
黄小玲陈梦云杨素敏曾雅燕李玉琴
目的探讨PDCA(plan-do-check-action cycle,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了解留置针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规范护士的操作,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制订敷贴和管道维护细节管理流程,对实施方法进行检查。结果 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后,敷贴固定和管道维护不规范及堵管发生率均较管理前低,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规范护士的操作,保证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安全。
摘要[ PDF 0.0 KB ] ( 444 ) 2013 ,11 (12): 54-56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消化内镜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71 人次已浏览
石雪平 李雯 周晓亮 蔡薇 彭春艳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消化内镜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11月在本科室行消化内镜诊疗患者产生的所有活体组织标本30 679份设为FMEA实施前组,采用常规标本管理;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本科室行消化内镜诊疗患者产生的所有活体组织标本31 615份设为FMEA实施后组,采用FMEA模式进行标本管理。比较FMEA实施前后两组优先风险系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及标本失误发生率情况。结果 FMEA实施后居于前6位失效模式的RPN均低于125分,RPN值从实施前126~175分降至实施后0~40分;FMEA实施前后标本失误发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标本失误发生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应用FMEA在消化内镜病理标本中管理,降低了标本失误发生率,提高了消化内镜病理标本管理质量。
摘要[ PDF 4241.0 KB ] ( 305 ) 2018 ,1 (17): 42-46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心内科患者跌倒安全管理中的应用556 人次已浏览
唐映莲 梁水英 黄荣静 邵伟萍 孙国敏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19例心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38例心内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跌倒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HFMEA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及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4个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RPN值明显降低,均<125分,达到预期效果;两组患者实施HFMEA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HFMEA能有效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心内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风险防范意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3771.0 KB ] ( 233 ) 2019 ,6 (18):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