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信息 more
下载专区 more
友情链接 more
访问统计 more
  1. 您是第 7873919位浏览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期刊列表
  •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159 人次已浏览

    高明榕;薛卫华;唐宇君;申贵江;成守珍;

    目的 探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LABSI)的效果,降低CLABSI发生率。方法 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本院4个外科ICU病区收治的5 9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 852例患者设为实施前组,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 116例患者设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实施后组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CLABSI发生率,实施前后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两组患者置管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皮肤消毒合格率。结果 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CLABSI率由1.96‰(29/14 765)降至0.97‰(17/17 4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04,P=0.019);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92.86%v 99.73%,χ2=264.498,P<0.001)、手卫生方法正确率(99.02%v 99.73%,χ2=32.342,P<0.001)、手卫生依从性(99.18%v 99.49%,χ2=5.664,P=0.019)、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95.93%v 99.69%,χ2=10.399,P=0.002)、皮肤消毒合格率(93.61%v 98.80%,χ2=67.630,P<0.001)均较实施前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ICU护士在导管维护时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依从性,降低ICU患者CLABSI率。

    摘要[ PDF 1.0 KB ] ( 74 ) 2023 ,9 (22): 25-30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74 人次已浏览

    姚璐璐;胡迪;夏艳玲;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后患者谵妄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159例拟行TAVR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比较谵妄组和未发生谵妄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疾病特征,分析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构建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及Nomogram图分析该预测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159例TAVR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36.48%;年龄≥65岁(OR=1.241)、糖尿病史(OR=1.455)、手术时间长(OR=1.182)、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OR=1.189)是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氧合指数PaO2/FiO2(OR=0.731)是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保护因素(均P<0.05),风险Nomogram图分析显示,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C-index为0.868(95%CI:0.737~0.926),区分度良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14,一致性良好;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为0.868,特异度为83.17%,灵敏度为77.59%。结论 高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PaO2/FiO2水平是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模型预测TAVR术后谵妄发生的效果较好。

    摘要[ PDF 1.0 KB ] ( 85 ) 2023 ,7 (22): 15-20

  • 4例儿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原因分析及处理212 人次已浏览

    费迎春;黄利娥;邵君丽;赵纳;

    目的 探讨4例儿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发生断裂的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2011年3月—2023年1月本科室共植入应用输液港319例,其中4例患儿发生导管断裂,发生率1.3%,4例患儿断裂的输液港均经手术完整取出;对导管发生断裂的原因、识别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病例1导管断裂位置距离港座6cm,断裂的导管未发生移位;病例2在距离港座7cm处发现导管呈线状裂纹,外观完整无断裂,推注液体时可见裂纹处有液体溢出;病例3导管断裂位置距离港座11cm,断裂的导管未发生移位;病例4导管断裂位置距离港座1cm处,且断裂后导管沿右心房-右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发生移位。输液港导管断裂原因:病例1、3、4有频繁且长时间的颈部、上肢肢体活动;病例2输液港维护不当。输液港拔除术后,病例1、2、4患儿因原发病需继续住院治疗,病例3术后第2天出院。结论 导管断裂是输液港临床维护及使用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医护人员应重视输液港规范化操作与维护、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其是保障患儿输液港安全使用的重要措施。

    摘要[ PDF 1.0 KB ] ( 132 ) 2024 ,2 (23): 47-51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准备的证据应用审查及障碍分析426 人次已浏览

    陈静,陈琪,雷素娟,刘莉,黄厚强,郑思琳,周英凤

    目的开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准备的临床证据应用审查,分析障碍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TACE术后早期活动准备的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进行质量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定行动策略。结果 共提取7条最佳证据,制定8项审查指标。29例患者及38名医护人员对2项指标的依从率为100.0%,对其余审查指标的依从率为0~50.0%。障碍因素主要为流程缺乏、评估工具缺乏、实践者意识及相关知识薄弱等,促进因素主要为沟通合作良好、具备循证学习培训经验及相关宣传资料制作经验等。结论 TACE治疗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准备与临床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充分利用资源克服现有障碍,促进证据有效利用。

    摘要[ PDF 0.0 KB ] ( 111 ) 2022 ,3 (21): 49-54

  • 不同握球时长对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鼻咽癌患者握球依从性的影响515 人次已浏览

    庞志明,何少丽,邓伟英,邹颖珊

    目的探讨不同握球时长对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鼻咽癌患者握球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握球运动。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首次行超声下上臂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化疗的鼻咽癌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68例。试验组采用2s的主动握球运动,对照组采用10s的主动握球运动,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7d、1个月、3个月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发生率及依从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7d、1个月、3个月新发症状性CRT、机械性静脉炎和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而试验组在置管术后7d及3个月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60、4.238, P值分别为0.031、0.040)。结论与10s握球运动相比,2s握球运动未增加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可提高患者握球依从性。

    摘要[ PDF 0.0 KB ] ( 149 ) 2021 ,8 (20): 31-36

  • 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209 人次已浏览

    尚伦伦,于荷颖,高艳红

    目的了解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冲洗器及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配合肝素稀释液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冲封管的效果,为凝血功能较差、有出血倾向患者的PICC置管维护中封管液的选择与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由统计分析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2例行PICC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冲洗器进行PICC冲封管;对照组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配合肝素稀释液进行PICC冲封管,了解及比较两组PICC导管堵管、非计划拔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冲封管次数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共冲管(8.6±2.7)次,对照组(9.6±3.1)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7,P=0.201)。两组均未发生PICC导管堵管、非计划拔管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凝血较差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进行PICC冲封管时,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冲洗器进行冲封管,以降低此类患者使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发生的相关风险。

    摘要[ PDF 0.0 KB ] ( 131 ) 2021 ,5 (20): 76-80

  • 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的影响287 人次已浏览

    缪景霞,李慧,姚志琪,徐倩,庄伟欢,谢婕

    目的评价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9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50例肠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延续护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50例肠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两组干预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导管维护知识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01)。结论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有效落实了患者管道维护、功能锻炼、在线指导及居家护理等远程监控工作,实现了与当地护士远程沟通,提高了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水平,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 PDF 0.0 KB ] ( 167 ) 2020 ,10 (19): 30-35

  •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每日核查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334 人次已浏览

    陈利芬,吴伟勤,杨玉红,周雪梅,王海英

    目的通过设计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每日核查表"以加强护理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操作规范,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广州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用"每日核查表"进行护理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住院患者1500例为观察组;回顾性统计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这两家医院住院未使用"每日核查表"进行护理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住院患者1500例为对照组。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LABSI)、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 UEX)发生情况及使用"每日核查表"前后护士导管维护规范操作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CLABSI发生率和UEX发生率分别为0.47%、0.73%低于对照组的0.87%和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83、8.62,P&lt;0.05)。使用"每日核查表"后护士导管维护规范操作总的执行率为98.21%较"每日核查表"前83.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P&lt;0.01)。结论采用"每日核查表",有效地提高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措施的落实,降低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了患者安全。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护士接受程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0.0 KB ] ( 179 ) 2020 ,2 (19): 14-19

  • 腔内心电图辅助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563 人次已浏览

    肖艾青 孙静 沈萍 吴美玲 朱丽辉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摘要[ PDF 3442.0 KB ] ( 287 ) 2019 ,8 (18): 28-31

  • 气管插管患者使用锥形和柱形套囊导管的气囊压力变化比较分析475 人次已浏览

    张金秋 侯惠如 来纯云 袁熹娜

    目的 比较分析气管插管患者使用锥形和柱形套褒导管的气囊压力变化。方法 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急诊科抢救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80例, 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奇数组患者应用锥形套襄气管导管 (以下简称锥形组) ,偶数组患者应用柱形套襄气管导管(以下简称柱形组)。最终有4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锥形组25例,柱形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维持正常气裘压力的总时间、气裘压力(平均压力值,压力最大值与压力最小值)。结果 两组患者维持正常气襄压力的总时间、气亵压力(平均压力值,压力最大值与压力最小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 其中锥形组患者气襄压力维持正常压力的总时间少于柱形组,气襄压力平均压力值小于柱形组,压力最大值大于柱形组患者,压力最小值小于柱形组。 结论 与柱形套要导管相比,锥形套襄导管气襄压力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更短,锥形套袭导管更易产生较高或较低的气要压力,需加强锥形套襄导管的气要压力监测,以保证良好的气道封闭效果,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

    摘要[ PDF 3560.0 KB ] ( 244 ) 2019 ,1 (18): 38-41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