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信息 more
下载专区 more
友情链接 more
访问统计 more
  1. 您是第 7546380位浏览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期刊列表
  • 抬高患肢70-80°及量化功能锻炼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的影响_2050 人次已浏览

    农春花; 傅爱凤; 贾赛雄; 付爱明; 钟丽平

    目的探讨抬高患肢70-80°及量化功能锻炼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的影响。方法将87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抬高患肢20-30°或平心脏水平,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实验组患肢抬高70-80°并进行量化功能锻炼和患肢按摩。比较两组患肢肿胀情况。结果术后第1d两组患者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d两组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抬高患肢70-80°和进行量化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0 ,5 (9): 61-62

  • 悬吊抬高与枕抬高方法对消除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的效果观察831 人次已浏览

    莫凌云彭贵凌查晔军

    目的比较悬吊抬高和枕抬高消除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取悬吊抬高患肢和枕抬高的方法消除患肢肿胀,术后1~5 d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患肢肘下10 cm的周径,记录术后第5 d与第1 d的周径差,对比两组患者患肢消肿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5 d和第1 d的患肢周径差为(2.53±0.76)cm,对照组周径差为(4.19±2.36)cm,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消肿效果好,有利于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0.0 KB ] ( 301 ) 2013 ,11 (12): 49-50

  •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及效果评价835 人次已浏览

    钱丽芳;刘学朴;赵杏珍;张文琴;李秋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身性肿瘤中占10%,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手术治疗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改良根治术为主,配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损伤大,容易引起术后患肢功能运动障碍以及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所以术后对患肢功能锻炼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摘要[ PDF 0.0 KB ] ( 251 ) 2015 ,3 (14): 66-68

  •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患肢组织水分比率的影响因素分析677 人次已浏览

    张青,严瑾,戴璐,杨瑛,韩青,张敏,马欣妍,袁瑾,鞠松

    目的了解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患肢组织水分比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本院乳腺中心150例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患肢组织水分比率等。结果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患肢组织水分比率为(38.80%±1.0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脂肪率、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乳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患肢组织水分比率的影响因素(P<0.05),共同解释其54.30%的变异。结论体脂肪率越高,肿瘤分期越晚,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患肢组织水分比率越高,水肿程度越大。

    摘要[ PDF 0.0 KB ] ( 443 ) 2021 ,9 (20): 19-23

  • krackow缝合术后行膝下小腿石膏固定患肢的功能锻炼及其效果观察594 人次已浏览

    刘昕 陈丽萍 卢雯 徐又佳

    目的探讨跟腱断裂患者krackow缝合术后行膝下小腿石膏固定患肢的功能锻炼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2月在本科室住院行krackow缝合术的跟腱断裂患者34例设为对照组,术后行膝上小腿石膏固定及进行功能锻炼;将2015年1月-12月在本科室住院行krackow缝合术的跟腱断裂患者32例设为观察组,术后行膝下小腿石膏固定及进行功能锻炼,了解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6周生活自理能力、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出院时和术后6周,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krackow缝合术后行膝下小腿石膏固定法优于传统膝上小腿石膏固定法,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患肢关节功能早日康复。

    摘要[ PDF 4590.0 KB ] ( 214 ) 2017 ,12 (16): 32-36

  • 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状况的纵向研究364 人次已浏览

    张惠婷,罗庆华,刘琳妃,张丽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状况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在本院住院的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上臂和肩关节功能自我评定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同时测评其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不同时间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水平及上臂和肩关节功能自我评定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术后6个月分别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术后1年分别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除肩关节后伸度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臂和肩关节功能自我评定得分均于术后3个月最低。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水平是动态变化的,术后3个月为最低水平,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之后逐渐上升,但至术后1年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需加强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管理,延长随访时间,以提升患者患肢功能水平,进而提高康复效果。

    摘要[ PDF 0.0 KB ] ( 130 ) 2020 ,1 (19): 52-5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