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究产后疲劳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101 人次已浏览
徐凤霞;邬燕平;王茹心;
目的 探索产后疲劳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以便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4至2022年4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自然分娩产妇629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多维度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20)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混杂因素,探究产后疲劳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602例产妇,平均年龄(32.5±4.0)岁,产后疲劳平均得分为(46.6±18.5)分,产后疲劳患病率为59.3%,纯母乳喂养率为37.2%;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对602例产妇的协变量进行1∶1匹配,匹配后共有202对完成配对,分别为产后疲劳组与非产后疲劳组,其中疲劳组纯母乳喂养率为35.2%,非产后疲劳组纯母乳喂养率为47.5%,两组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0,P<0.05);在控制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妊娠合并症、初/经产妇、产后出血量、婴儿出生体重、会阴伤口类型、总产程时间9个人口学变量后,对匹配后数据进行纯母乳喂养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疲劳组放弃纯母乳喂养的风险是非产后疲劳组的3.263倍(OR=3.263,95%CI:2.076~5.130,P<0.001)。结论 产后疲劳患病率较高,产后疲劳是产妇放弃纯母乳喂养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措施降低产后疲劳水平,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摘要[ PDF 1.0 KB ] ( 63 ) 2023 ,6 (22): 9-14
-
母乳喂养门诊全程服务模式对乳头凹陷孕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383 人次已浏览
王艾利,吴小燕,荀静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门诊全程服务模式对乳头凹陷孕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为临床改善乳头凹陷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提供有效策略。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门诊产检孕期在36w以上存在乳头凹陷的孕妇100例,以自愿选择参加母乳喂养门诊为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检与孕期宣教,内容包括体位、活动、饮食、心理、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乳头凹陷程度给予一对一指导的母乳喂养门诊全程服务模式。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首次吸吮、院内母乳喂养成功率、42d母乳喂养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两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首次吸吮、院内母乳喂养成功率、42d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母乳喂养门诊全程服务模式用于乳头凹陷的孕妇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可为临床改善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 PDF 0.0 KB ] ( 81 ) 2022 ,1 (21): 32-36
-
基于母乳喂养三核心概念模型以哺乳顾问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133 人次已浏览
周菲菲,王靖,张俊平,盛洁静,盛佳
目的 探讨基于母乳喂养三核心概念模型哺乳顾问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方案对改善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200例在上海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建档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7月—8月建档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孕妇设为对照组,2019年9月—10月建档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孕妇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由产科护士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支持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由国际认证哺乳顾问(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IBCLC)负责的基于母乳喂养三核心概念模型的综合干预方案进行母-婴母乳喂养管理。比较两组产妇出院时至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哺乳问题发生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情况。结果 试验组98例完成研究,对照组92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出院时,产后42d、3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哺乳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母乳喂养三核心概念模型以哺乳顾问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与减少哺乳问题的发生。
摘要[ PDF 0.0 KB ] ( 89 ) 2021 ,11 (20): 27-33
-
早期足月新生儿住院期间及42d纯母乳喂养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88 人次已浏览
江欣,江会
目的探讨早期足月分娩新生儿对产后住院期间及42d纯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出生的726例足月活产新生儿作为观察队列,37+0~38+6周出生的新生儿为暴露组,39+0~41+6周出生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对母婴出生后纯母乳喂养达标情况、返回病房后1h内母乳喂养结局、住院期间产后42d喂养方式、喂养强度进行评价。结果除了乳汁分泌与摄入维度外,暴露组母婴双方在识别婴儿饥饿信号、哺乳姿势和体位的调正、乳房固定和含接及哺乳结束等纯母乳喂养维度和总分得分较对照组低(均P<0.001);暴露组中新生儿返回病房后1h内、住院期间和产后42d纯母乳喂养、住院期间高强度母乳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足月新生儿产后母乳喂养结局较完全及晚期足月儿差,可通过减少主观因素引起的早期足月儿分娩,掌握早期足月儿母乳喂养的技巧等改善早期足月儿的母乳喂养结局,保证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摘要[ PDF 0.0 KB ] ( 131 ) 2020 ,12 (19): 20-25
-
泌乳确认法干预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675 人次已浏览
罗洁 陈吉莎 朱丹
目的探讨泌乳确认法干预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产妇63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产妇6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患者行泌乳确认法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母乳喂养行为、信心及泌乳量。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泌乳确认法应用于产妇母乳喂养可有效提高其纯母乳喂养率,增强母乳喂养信心,增加泌乳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3667.0 KB ] ( 276 ) 2018 ,4 (17): 27-31
-
薄弱环节护理干预在产后1周内母乳喂养中的应用978 人次已浏览
任利娜; 张雅丽; 夏杰; 胡丽; 王惟;
目的探讨薄弱环节护理干预在产后1周内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11月在本科室分娩的产妇120例,2015年8~9月分娩的60例为对照组,2015年10~11月分娩的6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薄弱环节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周内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乳胀发生率和纯母乳喂养率。结果干预组产妇产后1周内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乳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薄弱环节护理干预在产后1周内减少乳胀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和纯母乳喂养率。更多还原
摘要[ PDF 580.0 KB ] ( 314 ) 2016 ,9 (15): 0-29-32
-
情境体验式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的影响1508 人次已浏览
杜雪萍;黄婉琴;林可珊
目的探讨情境体验式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85例孕妇设为对照组,产前实施传统的健康教育;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92例孕妇设为观察组,产前实施情境体验式健康教育。于产妇出院前和出院后(产后6周)了解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情况。结果出院前后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均优于对照组;出院后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均优于出院前(均P<0.05)。结论应用情境体验模式对孕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初产妇母乳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进而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摘要[ PDF 660.0 KB ] ( 328 ) 2015 ,12 (14): 16-19
-
助产士主导服务模式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1010 人次已浏览
袁丽芬;黄春晖;涂红星
目的 探讨助产士主导服务模式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单胎低危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产检、围生期护理、母乳喂养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助产士主导服务模式,分时分阶段进行体重管理、促分娩技巧培训、母乳喂养指导及产后随访.比较两组的顺产率、乳胀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分娩4~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顺产率、住院期间及分娩4~6个月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乳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助产士主导服务模式提供孕期及产后的主动指导及咨询服务,有利于提高孕产妇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开展.
摘要[ PDF 0.0 KB ] ( 359 ) 2015 ,3 (14): 22-25
-
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1367 人次已浏览
李淑玲;廖惠璇;钟玲;廖艳丹;李彩霞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产妇产前及产后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哺乳技能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依据产妇未母乳喂养原因,实施针对性母乳喂养指导。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情况。结果两组产妇产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出院后产妇实施延续性护理,根据产妇未母乳喂养原因,给予产妇详细的解决方案,坚定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了产妇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摘要[ PDF 0.0 KB ] ( 318 ) 2015 ,4 (14): 21-25
-
品管圈活动在乳头缺陷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1253 人次已浏览
张素珍;徐智慧;陈欢银;赵丽红;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措施[1]。文献报道[2],乳头正常者与异常者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是85.8%和15.0%。因此,如何提高乳头缺陷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是母乳喂养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与难点。哺乳期乳头缺陷主要是指乳头过大、过小、短平、凹陷[3]等,由于乳头凹陷、扁平、短小终止母乳喂养占4.5%~6.77%,乳头凹陷者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7.87%[4]。品管圈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组成一个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圈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5]。本科室于2014年6月成立“晨露圈”,以“提高乳头缺陷产妇的母乳喂养水平”为主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制订对策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4年6~12月在本科室住院分娩的100例乳头缺陷产妇,均为女性,年龄21~40岁,平均(25.00±3.34)岁。乳头缺陷[3]:乳头过大(直径≥2.5 cm)12例,乳头过小(直径≤0.5 cm)16例,乳头短平(长度≤0.5 c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5 ,9 (14):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