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三维质量模型构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37 人次已浏览
詹昱新,李素云,喻姣花,欧阳燕,陈婷,褚婕
目的构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评价静脉血栓护理质量提供全面、系统和可量化的标准。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框架,以循证实践为指导,结合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和小组讨论,初步构建质量评价指标条目池和初始问卷;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结果两轮专家问卷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67%和1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6和0.892,判断系数分别为0.934和0.952,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817和0.83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2和0.145。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二级指标14项和三级指标81项。结论构建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可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提供可靠的评价标准。
摘要[ PDF 0.0 KB ] ( 210 ) 2021 ,5 (20): 1-9
-
Autar最表风险评估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371 人次已浏览
沈英 邹役心 冯肝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风险评估对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 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3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7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取Aut扛屈表 给予风险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案。 比较干预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 SOS) 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价患者的精神状况。 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低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得分显著下降,精神状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且观察组的SDS、SAS得分显著低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Autar量表风险评估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千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PDF 4663.0 KB ] ( 212 ) 2019 ,1 (18): 33-37
-
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对比的病例对照研究1499 人次已浏览
张美霞 程乔 胡雪慧 闫沛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形成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护理对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1:1:1的原则,以年龄和性别为匹配条件,选取本院2007年10月—2017年1月所有非静脉导管相关UEDVT、LEDVT患者以及非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各82例,回顾性查阅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分析UEDVT与LEDV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UEDVT与LEDVT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肺癌、乳腺癌、起搏器植入、感染;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创伤、糖尿病;两者相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史、VTE家族史。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蛋白C或蛋白S、抗凝血酶Ⅲ、抗磷抗体缺乏LEDVT患者多于UEDVT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EDVT与L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并且其发生发展与一些先天性的遗传因子缺乏相关。应针对性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
摘要[ PDF 7187.0 KB ] ( 548 ) 2019 ,11 (18): 1-9
-
Autar量表风险评估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856 人次已浏览
沈英 邬役心 冯蔚
目的探讨Autar量表风险评估对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Autar量表给予风险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案。比较干预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价患者的精神状况。结果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得分显著下降,精神状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且观察组的SDS、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utar量表风险评估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PDF 4659.0 KB ] ( 254 ) 2019 ,1 (18): 33-37
-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预防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725 人次已浏览
宋月云吴伟京贾明阳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预防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0月55例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前后实施常规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55例住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h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2次/d,共治疗7d。比较术前和术后7d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提高结直肠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摘要[ PDF 1115.0 KB ] ( 315 ) 2017 ,5 (16): 43-46
-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命体征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2103 人次已浏览
范燕娜 周染云 鲁鑫 张敏 于丹 赵岩
目的 探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血压控制平稳及心肺功能良好的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命体征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评估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在此类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采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30例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3 d。在患者治疗前、中、后15min共3个时间点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使用驱动仪治疗前、中和后15 min 3个时间点,其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呼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不良反应。结论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适用于血压控制平稳及心肺功能良好的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摘要[ PDF 923.0 KB ] ( 482 ) 2017 ,1 (16): 9-12
-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急性脊髓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745 人次已浏览
顾志娥 胡娅莉 王敏 王丽佳 钱少敏
摘要[ PDF 585.0 KB ] ( 312 ) 2016 ,10 (15): 34-36
-
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与干预1113 人次已浏览
陈红琢; 蒋菊琴; 陈可;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后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多发生于下肢,是周围血管的常见病,DVT的发病率可达1.6‰[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DVT的发病目前呈逐步上升趋势[2]。DVT如未得到适当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发更多还原
摘要[ PDF 774.0 KB ] ( 299 ) 2016 ,9 (15): 72-77
-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1228 人次已浏览
刘萍; 付亚辉; 王鹏飞; 王宝辉; 林华; 周莉; 李子君; 王亚兰; 李媛; 陈玉华; 王航辉; 庄岩; 张堃;
摘要[ PDF 712.0 KB ] ( 377 ) 2016 ,1 (15): 31-35
-
间歇充气压力泵与下肢运动对预防开胸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1363 人次已浏览
王丽霞;魏永婷;张燕文;陈挺晖;吴秀红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力泵和下肢运动对预防开胸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50例开胸术后老年患者使用间歇压力充气泵和进行下肢运动。了解术前后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后患者下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无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术后采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和进行下肢运动,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5 ,2 (14):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