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课程的构建196 人次已浏览
古文珍,李雯秀,古佩明,陈细妹,陈伟璇,林丽娥,吴丽英,林丽婷
目的 构建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课程,为培养口腔种植专科护士提供参考。方法 2022 年 9 月采用文献法、小组讨论初步拟定《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方案初稿,共设置 6 个一级项目,23 个二级项目。2022 年 10 月至 11 月,邀请 17 名口腔种植医学与护理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口腔种植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 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 0.873,两轮专家函询条目重要性评分分别为 4.31~5.00 分、4.47~5.00 分,变异系数分别为 0~0.16、0~0.14;两轮专家咨询满分率分别为 43.75%~100.00%、47.10%~100.00%,一级项目两轮 Kendall 协调系数 W 分别为 0.196,0.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最终形成包括 6 个一级项目(口腔种植修复相关基础知识、口腔种植体植入围术期护理、口腔种植修复期护理、口腔种植修复感控管理、口腔种植修复应急事件管理和口腔种植修复护理管理)和 30 个二级项目的课程。结论 构建的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符合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需求,可为开展口腔种植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
摘要[ PDF 1.0 KB ] ( 147 ) 2024 ,12 (23): 49-56
-
基于CiteSpace的患者导航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57 人次已浏览
牛娜莎,李林美,吴晓丹,郭灵敏,严春文,潘莉,
目的 分析患者导航相关研究的趋势及热点。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与患者导航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文献共被引、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83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44篇,中文文献39篇。年发文量整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国内相关研究较国外起步晚。研究热点包括导航模式、导航护士、乳腺癌、社会服务等。结论 国内患者导航领域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建议研究者借鉴国外研究,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理论,构建更加科学和本土化的患者导航模式和导航护士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 PDF 1.0 KB ] ( 110 ) 2024 ,11 (23): 79-87
-
手术室护士调节焦点现状、影响因素及相应策略181 人次已浏览
毕雅昕;何丽君;谢薄;龚荣花;
目的 调查手术室护士调节焦点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总结护理策略,为制定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23年4月—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士调节焦点量表(nurse regulatory focus questionnaire,NRFQ)、精神气候量表(spiritual climate scale,SCS)、职业召唤量表(calling scale-12,CS-12)和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version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对江苏省18所地级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共681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手术室护士促进焦点、防御焦点与精神气候、职业召唤和知觉压力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促进焦点、防御焦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681名手术室护士完成研究。手术室护士促进焦点为(23.57±2.64)分,防御焦点为(24.06±2.72)分,促进焦点得分低于防御焦点。促进焦点和防御焦点与精神气候、职业召唤呈正相关,与知觉压力呈负相关(P<0.01)。手术室护士精神气候、职业召唤和知觉压力是其促进焦点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其28.00%的变异(均P<0.05);手术室护士职业召唤和知觉压力是其防御焦点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其23.60%的变异(均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精神气候正向影响调节焦点中的促进焦点,职业召唤正向影响、知觉压力负向影响调节焦点中的防御焦点。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营造良好的精神气候氛围,增强护士的职业召唤感,减轻知觉压力水平,提升手术室护士的促进和防御焦点水平,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护理质量。
摘要[ PDF 1.0 KB ] ( 101 ) 2024 ,10 (23): 22-29
-
基于LSPI质量改进框架的压力性损伤临床防治国际指南的应用与评价275 人次已浏览
王凡凡;庄敏;胡三莲;马俊;苏怡芳;
目的 分析基于LSPI[领导力(Leadership)、护士培训(Staff)、临床实践优化(Performance Improvement)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质量改进框架的压力性损伤临床防治国际指南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促进相关防治实践指南向临床转化提供新方法。方法 应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住院患者101 005例设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7月—2021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住院患者110 824例设为试验组。比较实施前后院内压力性损伤首次风险评估及时率、首次风险评估准确率、高危患者预防措施落实率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 首次风险评估及时率从干预前86.73%上升至干预后96.25%,首次风险评估准确率从干预前93.46%上升至干预后98.69%,高危患者预防措施落实率从干预前94.21%上升至干预后98.15%,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从干预前0.77‰下降至干预后0.29‰,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LSPI质量改进框架的压力性损伤临床防治国际指南的应用可提高压力性损伤过程管理质量,从而降低院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促进实施以指南为依据的实践规范。
摘要[ PDF 1.0 KB ] ( 99 ) 2024 ,4 (23): 60-66
-
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的Meta分析337 人次已浏览
柯稳,高兴莲,余文静,方敏,王曾妍,马琼
目的 对成人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和风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明确其低体温发生率和风险因素,为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SinoMed),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INAHL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样本量共3633例,低体温风险因素35个。Meta分析显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43.0%(95%CI:33.0%~53.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手术涉及消化系统、核心体温测量部位是鼻咽部和研究样本量小于<200例的低体温发生率较高。术中低体温风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MD=9.25,(1.41,17.09),P=0.02]、术前基线核心体温[MD=-0.60,(-0.66,-0.54),P<0.001]、术中静脉输液量[MD=263.88,(227.06,300.70),P<0.001]、术中冲洗液量[MD=230.80,(164.26,297.34),P<0.001]和手术时间[MD=24.42,(6.56,42.28),P=0.007]是低体温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60,(1.11,2.31),P=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等级≥III级[OR=1.51,(1.05,2.17),P=0.03]、术中CO2使用总量≥200L[OR=3.53,(2.01,6.18),P<0.001]、术中静脉输液量≥1500mL[OR=3.95,(2.34,6.67),P<0.001]、术中静脉输液量≥2000mL [OR=3.52,(2.01,6.14),P<0.001]、手术时间≥120min [OR=4.32,(3.22,5.81),P<0.001]、手术时间≥150min[OR=5.95,(3.25,10.88),P<0.001]和麻醉时间≥180min[OR=9.75,(5.70,16.69),P<0.001]是低体温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腹部手术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术前基线体温、术中静脉输液量、术中冲洗液量和手术时间是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影响因素,临床实践应高度关注老年、Ⅲ级以上麻醉风险、腹腔镜手术中常温CO2使用总量大于200L、静脉输注量大于1500mL、手术时间大于2h或麻醉时间3h以上的手术患者,并实施精准干预措施,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摘要[ PDF 0.0 KB ] ( 118 ) 2022 ,12 (21): 52-61
-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396 人次已浏览
黄萍萍,张海伟,董世阳,韦金翠
目的 调查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检验。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10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66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166)和非低体温组(n=498),分析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ROC曲线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年龄、BMI、术中输液量3个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该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656,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当最佳界值为-1.632时,灵敏度为0.868,特异度为0.764,模型实际应用的总体正确率为94.17%。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筛查神经外科患者术中低体温高危患者并采取预防性措施提供参考。
摘要[ PDF 0.0 KB ] ( 161 ) 2022 ,9 (50): 62-66
-
基于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手术室临床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172 人次已浏览
方素娟,李文婕,廖源,张琪媚,李春
目的 分析基于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手术室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2020年10月至12月在本科室实习的30名护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021年1月至3月在本科室实习30名护生设为观察组,采用基于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习护生共实习4w,于实习第1周(干预前)和第4周(干预后)对护生手术室相关理论及操作进行考核。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理论成绩为(86.80±5.71)分高于对照组的(78.73±6.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生操作考核成绩为(92.27±1.99)分高于对照组的(87.80±2.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提升手术室实习护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可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推广。
摘要[ PDF 0.0 KB ] ( 85 ) 2022 ,5 (21): 54-58
-
手术室信息化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40 人次已浏览
赵诗雨,高兴莲,张琳娟,马琼,王曾妍,余文静,胡娟娟,沈剑辉
目的 构建手术室信息化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手术室信息化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各指标权重。比较实施信息化管理前后手术室质量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95.00%与100.00%,权威系数为0.895与0.905,协调系数为0.233与0.244。最终构建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2项三级指标在内的手术室信息化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后手术室手术开台成功率、首台手术准点率、手术间利用率和手术收费明细准确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的手术室信息化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使手术室管理质量向科学、规范化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 PDF 0.0 KB ] ( 116 ) 2022 ,5 (21): 47-53
-
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251 人次已浏览
刘彦芳,侯志艳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应用效果进行检验。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396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发生IAPI分为IAPI组(n=67)和非IAPI组(n=329),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筛选发生IAP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手术体位、术中体位移动、受压部位局部潮湿、术中低体温、约束带松紧度及皮肤情况是IAPI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9个因素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276,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Youden指数为0.6515,敏感度为0.7761,特异度为0.8754,实际应用正确性为82.65%,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鉴别效能。结论 基于IAPI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IAPI的发生风险,为手术室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并及时对IAPI高风险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指导。
摘要[ PDF 0.0 KB ] ( 141 ) 2022 ,4 (21): 1-7
-
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Ⅰ型内漏行自体肾移植及肾动脉支架重建术的护理配合220 人次已浏览
耿熹洁,廖冰野,王炳丽,刘端
<正>近年来,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流外科术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功率和较高的早期生存率,但EVAR的支架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到25%[1]。Ⅰ型内漏是指支架型血管与自体血管无法紧密贴合而形成的支架近、远端内漏,EVAR术后如持续存在Ⅰ型内漏意味着瘤体仍有较大概率发生破裂,对于高流量和持续存在的Ⅰ型内漏需要及时予以治疗[2-3]。如内漏累及内脏分支动脉,要在处理不良的内漏同时还需重建内脏分支动脉。
摘要[ PDF 0.0 KB ] ( 121 ) 2022 ,3 (21):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