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的 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的构建86 人次已浏览
王雪琴,吕颖,赵庆华,张川林,米洁
目的 构建基于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team,DICT)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以期为多学科团队实施 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早期活动提供规范化指导,提升患者活动效率。方法 2023 年 9 月,通过文献回顾和现况研究,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的多学科协作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以 DICT 为基础,构建 ICU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初稿;2023 年 9 月— 11 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得出 ICU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终稿。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人数均为 21 名,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 100.00%,专家提出修改意见 15条;专家权威系数为 0.898,两轮条目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0.14±0.05)和(0.12±0.06);两轮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 0.198(P<0.001)和 0.256(P<0.001)。最终构建 ICU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包括一级条目 3 个(评估探索、协作整合、反馈调整),二级条目 13 个,三级条目 57 个。结论 本研究形成基于 DICT的 ICU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团队协作方案科学可靠,可为多学科协作的 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关键词] 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多学科;早期活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德尔菲法
摘要[ PDF 1.0 KB ] ( 36 ) 2025 ,3 (24): 39-47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ICU护士噪声管理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72 人次已浏览
叶旭阳,徐玉兰,王亚玲,王爽,王莹,陈爽,汪朕宇,曾令丹,
目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噪声管理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为ICU噪声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7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主题。结果 共获得3个主题及9个亚主题,包括ICU护士行为态度不同(积极控制噪声来源、消极应对噪声管理);多方主观规范驱动(噪声暴露后主动管理、患方诉求推动、团队提醒监督)及知觉行为控制受限(噪声管理制度待完善、缺乏噪声管理相关知识、工作情境复杂而忽略噪声管理、缺少噪声管理培训)。结论 ICU护士对噪声管理总体持积极态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挑战。ICU护理人员应提高对噪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相关制度,开展噪声管理相关培训,制定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噪声管理策略,以降低ICU噪声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摘要[ PDF 1.0 KB ] ( 79 ) 2024 ,11 (23): 39-45
-
ICU护士人格特质对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57 人次已浏览
王蓉,周美景,许彬,王海鸥,汪丽萍,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不同人格特质对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以期提升ICU护士死亡应对能力,提高ICU重症患者姑息治疗工作质量。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6月—2024年2月选取本省4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1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大五人格调查问卷简式版(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brief version,CBF-PI-B)和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问卷(death coping self-effcacy scale,DCSS)进行调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控制人口学因素后分析ICU护士人格特质与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 301名护士完成研究。ICU护士人格特质总分(156.2±20.8)分,5个维度得分从高至低分别为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神经质;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98.5±18.2)分,3个维度得分从高至低分别为临终关怀、死亡准备、哀伤应对。线性分层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工作年限、过去1年内是否有参加姑息治疗教育课程、过去1年内是否有陪伴家人离世的经历、对待死亡的态度变量后,ICU护士中人格特质的严谨特质、外向特质与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均P<0.05),神经质与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01)。结论 ICU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医疗机构管理者应重视ICU护士个体的人格特质,并据此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培训和教育,以提升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水平。
摘要[ PDF 1.0 KB ] ( 95 ) 2024 ,11 (23): 1-7
-
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ICU清醒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方案的构建210 人次已浏览
金静怡;刘红梅;许钦雯;张燕;曹丹;季建红;
目的 基于叙事护理理论,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清醒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方案,为临床开展人文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了解国内外重症患者人文关怀现状及需求,以姜安丽和李春两位学者的叙事护理理论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经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构建ICU清醒患者人文关怀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对人文关怀方案条目进行修改。结果 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7,2轮函询条目重要性方面的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331、0.421,可行性方面的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0.328、0.349,均P<0.001,条目内容重要性评分均数分别为3.43~5.00分、3.73~5.00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28、0~0.24,可行性评分的均数分别为3.30~5.00分、3.60~5.00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21、0~0.23。最终形成的人文关怀方案包含人文关怀实施前评估及准备、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等3个一级条目,共12个二级条目、31个三级条目。结论 基于叙事护理理论构建的ICU清醒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方案经统计、分析、咨询结果可靠,操作性强,可行性佳,结果科学且实用。
摘要[ PDF 1.0 KB ] ( 271 ) 2024 ,10 (23): 57-65
-
ICU护士认识和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质性研究164 人次已浏览
陈灿;李丹丹;彭艳红;杨许艳;谢超丽;田玉洁;王志敏;
目的 了解ICU护士认识和应对住院期间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体验,为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3个病区的15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最终归纳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即ICU护士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认识不足(对家属ICU后综合征认识较局限、难以识别或忽略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症状、不确定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影响)、积极应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应对以聆听与解释为主、应对以语言与动作为主、尽职尽责护理患者)、多种因素阻碍护士认识家属ICU后综合征(共情疲劳、ICU工作强度高、与患者家属的接触时间较为有限)。结论 ICU护士对住院期间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认识不足,需加强ICU护士对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全面认识,并优化应对策略,缓解家属负性情绪,同时也应积极克服阻碍护士认识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因素,促进医护患的和谐关系。
摘要[ PDF 1.0 KB ] ( 220 ) 2024 ,9 (23): 24-30
-
ICU护士隐性缺勤类别特征的潜在剖面分析358 人次已浏览
耿可;刘胜楠;钱湛;王微微;金佳敏;俞超;
目的 探讨ICU护士隐性缺勤的潜在类别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2023年5月选取浙江省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2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隐性缺勤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运用R语言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ICU护士隐性缺勤类别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391名ICU护士完成调查,其隐性缺勤得分为(16.10±4.64)分,处于中等水平,分为4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低工作受限-低工作精力型(n=51,13.04%)、高工作受限-中等工作精力型(n=96,24.55%)、低工作受限-高工作精力型(n=19,4.86%)、中等工作受限-中等工作精力型(n=225,57.55%),其影响因素包括平均月薪、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均P<0.05)。结论 ICU护士隐性缺勤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护理管理者可根据其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特征护士进行干预,以降低护士隐性缺勤水平,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摘要[ PDF 1.0 KB ] ( 196 ) 2024 ,9 (23): 1-9
-
以循证思维为导向的微课程联合CBL教学法在ICU规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176 人次已浏览
郭诗畅;薛孟奇;吴巧媚;张利娟;谭文婷;
目的 探讨以循证思维为导向的微课程联合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规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ICU轮转的72名规培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ICU轮转的36名规培护士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ICU轮转的36名规培护士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法,试验组采用以循证思维为导向的微课程与CBL教学法。教学前后比较两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评分,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评分,两组规培护士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试验组规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总分及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循证思维能力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氛围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以循证思维为导向的微课程联合C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ICU规培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理论与技能水平。
摘要[ PDF 1.0 KB ] ( 204 ) 2024 ,7 (23): 39-45
-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158 人次已浏览
高明榕;薛卫华;唐宇君;申贵江;成守珍;
目的 探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LABSI)的效果,降低CLABSI发生率。方法 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本院4个外科ICU病区收治的5 9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 852例患者设为实施前组,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 116例患者设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实施后组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CLABSI发生率,实施前后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两组患者置管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皮肤消毒合格率。结果 应用“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CLABSI率由1.96‰(29/14 765)降至0.97‰(17/17 4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04,P=0.019);护士输液附加装置更换合格率(92.86%v 99.73%,χ2=264.498,P<0.001)、手卫生方法正确率(99.02%v 99.73%,χ2=32.342,P<0.001)、手卫生依从性(99.18%v 99.49%,χ2=5.664,P=0.019)、最大无菌屏障合格率(95.93%v 99.69%,χ2=10.399,P=0.002)、皮肤消毒合格率(93.61%v 98.80%,χ2=67.630,P<0.001)均较实施前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体系一平台”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ICU护士在导管维护时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依从性,降低ICU患者CLABSI率。
摘要[ PDF 1.0 KB ] ( 72 ) 2023 ,9 (22): 25-30
-
ICU机械通气患者胸部物理治疗的最佳证据总结80 人次已浏览
唐志红;范美龄;李霞;周秋羊;李娜;田永明;
目的 检索并获取国内外关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胸部物理治疗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胸部物理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Up to date,PubMed,Cochrane Library,JBI,CINAHL,BMJ,NICE,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美国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Embase,Web of Science,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维普(VIP),美国呼吸病学会,美国重症医学会,欧洲危重病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胸部物理治疗的所有文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临床决策、随机对照研究等,检索时限为2007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独立进行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2篇,包括指南5篇,专家共识4篇,临床决策3篇,系统评价10篇。最佳证据包括:评估与方案制定、体位管理、扣拍及震动技术、肺复张、呼吸肌训练策略、安全保障6个主题,17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提取的最佳证据可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胸部物理治疗实践中,但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选择证据,使患者获取最佳的疗效。
摘要[ PDF 1.0 KB ] ( 172 ) 2023 ,9 (22): 16-24
-
ICU患者外周动脉管路护理管理指标的构建83 人次已浏览
李尊柱;马慧颖;张媛媛;隆云;孙红;刘金榜;李奇;罗红波;孙建华;井杰;
目的 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外周动脉管路护理管理指标,提高重症患者动脉置管规范化管理水平。方法 2022年6月—7月通过文献复习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ICU患者外周动脉管路护理管理指标条目池。2022年8月—9月选择17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对该护理管理指标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外周动脉管路护理管理指标。结果 17名专家均完成两轮德尔菲法,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0%,权威程度系数均为0.89;第一轮三级指标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均数范围为4.09~4.83,变异系数范围0.10~0.25,满分比0.53~0.88;第二轮三级指标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均数范围为4.29~4.83,变异系数范围为0.08~0.21,满分比0.59~0.88;第二轮一、二、三级指标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462,0.478,0.43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含有3个一级指标(置管与拔除、采血、导管维护),9个二级指标(置管准备、置管与穿刺、检查固定、管路更换、管路拔除、采血工具、操作要求、管路维护、并发症管理)和42个三级指标的ICU患者外周动脉置管护理管理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ICU患者外周动脉管路护理管理指标,经过统计分析咨询结果可靠,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与集中程度均较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能为ICU护士实施外周动脉管路管理提供规范化的指引。
摘要[ PDF 1.0 KB ] ( 120 ) 2023 ,9 (22):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