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信息 more
下载专区 more
友情链接 more
访问统计 more
  1. 您是第 8780375位浏览者

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本站总访问量:8780375 当前在线人数:48
  • 期刊简介
  • 期刊查询

《现代临床护理》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护理学术期刊,标准刊号ISSN l671—8283,CN 44—1570/R,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64页,月刊,每期定价7.00元,全年84元。于2006年6月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有专题讲座、护理前沿、论著、基础护理、专科研究、调查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营养护理、药物与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见闻、经验介绍、教训总结、康复与社会服务、院内感染与监控、小革新、国际交流、个案护理、人物介绍和信息。
 


现代临床护理
  • 癌症患者临终沟通障碍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启示22 人次已浏览

    朱雅麟,李炎,石琳琳,柴守霞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临终沟通障碍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家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12 月— 2023 年 5 月本市 3 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 354 例癌症患者,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临终沟通障碍 - 家庭版量表(difficulties in end of life discussions-family inventory,DEOLD-F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和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SUPPH)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癌症患者临终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320 例癌症患者完成研究。癌症患者临终沟通障碍得分为(76.5±16.0)分,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越高者、家庭功能越好者其临终沟通障碍越低,合并 3 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其临终沟通障碍最低。结论 癌症患者临终沟通障碍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针对原因,通过家庭、医院和社工等多方合作,降低癌症患者的临终沟通障碍水平。

    摘要[ PDF 1.0 KB ] ( 7 ) 2025 ,8 (24): 1-8

  •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18 人次已浏览

    李永刚,马艳,张辰,黄雨佳,吴荣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1 年 1 月— 2023 年 12 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 2 33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化语言查询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按照 3∶1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训练组(n=1 633)和验证组(n=701)。基于训练组数据使用 Logistic 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 Hosmer-Lemeshow 判断模型拟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2 334 例患者中 215 例(9.2%)发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基于训练组建立的模型纳入了年龄(OR=1.03)、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14)、术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OR=1.01)、术中输血(OR=4.15)、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8)、术后血清白蛋白(OR=0.92)和术后再次开胸探查(OR=5.49)7 个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761,95%CI(0.716~0.806),最大约登指数为 0.105,灵敏度为 77.94%,特异度为 64.38%。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 AUC 为 0.733,95%CI(0.662~0.804),灵敏度为 75.32%,特异度为 57.97%,预测正确率为 73.6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及早识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高危患者并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借鉴。

    摘要[ PDF 1.0 KB ] ( 10 ) 2025 ,8 (24): 9-16

  • 基于网络分析的膀胱灌注患者症状群及核心症状的识别16 人次已浏览

    李玟,乔筠,王强,蒲婷婷,蒋孟岩,吴丽元

    目的  探索膀胱灌注患者症状群的种类,并通过构建症状网络分析其核心症状,为膀胱灌注患者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3 年 3 月— 2024 年 7 月在贵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灌注治疗的 226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膀胱灌注患者症状测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症状群,运用 R 语言构建网络布局,描述症状间的关系,并计算中心性指标。结果  223 例膀胱肿瘤患者完成研究。共提取 4 个症状群,分别是泌尿系统症状群、消化系统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心理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038%。症状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尿痛和插管时尿道痛、尿不尽和排尿不畅、苦恼和睡眠质量下降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中心性指标结果中,强度排前 3 的症状为尿痛(rS=2.26)、尿不尽(rS=0.99)、睡眠质量下降(rS=0.90);预期影响排前 3 的症状为尿痛(rE=2.09),睡眠质量下降(rE=1.34),尿频(rE=0.55);紧密中心性排前 3 的症状为尿痛(rC=2.23)、尿不尽(rC=0.64)、睡眠质量下降(rC=0.54);尿痛的强度、预期影响和紧密中心性均最高,表明尿痛是膀胱肿瘤患者的核心症状。结论  膀胱灌注患者同时出现多种症状,症状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症状群,尿痛是最核心的症状。医护人员应多方位考虑膀胱灌注患者症状的发生率和核心症状,制定科学、合理、精准的症状管理策略,实施针对性干预。

    摘要[ PDF 1.0 KB ] ( 5 ) 2025 ,8 (24): 17-22

  • 简版优逝问卷的汉化及其在癌症患者丧亲家属中的信度、效度检验25 人次已浏览

    王茜茜,赵娟娟,黄燕梅,尤黎明,黄金月

    目的  汉化并检验简版优逝问卷(good death inventory- short form,GDI-SF)在癌症患者丧亲家属群体中的信度、效度。方法  通过翻译、整合、回译、专家委员会审核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 GDI-SF。采用便利抽样法对 699 名癌症患者丧亲家属进行调查,检验中文版 GDI-SF 的信度、效度。结果  305 名癌症患者丧亲家属完成研究。中文版 GDI-SF 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量表水平的平均内容效度均为 1.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 5 个公因子,包括专业医疗照护(6 个条目)、告别准备(4 个条目)、尊严与人生价值(4 个条目)、自然死亡与精神支持(2 个条目)、身心舒适(2 个条目),累计方差解释率为 52.176%。中文版 GDI-SF 的总体 Cronbach α 系数为 0.779,折半信度为 0.731。中文版 GDI-SF 的每个条目得分与其所属维度得分的Pearson 相关系数范围为 0.591~0.769(P<0.01)。结论  中文版 GDI-SF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从丧亲家属视角快速、有效地评估癌症患者的优逝水平。

    摘要[ PDF 1.0 KB ] ( 7 ) 2025 ,8 (24): 23-29

  • 基于强化理论的智能远程康复模式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院外康复中的应用18 人次已浏览

    刘洪娟,詹雪,吴明珑,肖琦,王倩,廖菁

    目的  探讨基于强化理论的智能远程康复模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患者院外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6 月— 2023 年 6 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2022 年 6 月— 12 月 60 例为对照组,2023 年 1 月— 6 月 60 例为试验组。对照组出院后按照术后常规进行康复指导,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强化理论的智能远程康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和膝关节功能。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居家康复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 1 年与术前膝关节主观评分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ubjective knee form,IKDC)评分、Lysholm 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疼痛、肿胀、膝关节不稳、交锁等异常情况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患者 1 年后日常生活的程度和重返运动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强化理论的智能远程康复模式可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疼痛、肿胀、膝关节不稳、交锁等异常体征的发生率,从而恢复生活和运动。

    摘要[ PDF 1.0 KB ] ( 4 ) 2025 ,8 (24): 30-37

  • 基于 HAPA理论模型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13 人次已浏览

    何叶,马芳芳,吴楠,付静,余旻虹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理论模型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3 年 7 月— 2024 年 2 月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154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分别为 77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 肩关节功能锻炼指导手册和视频的干预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 为期 3 个月的基于 HAPA 模型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 3 个月、出院后 6 个月应用康复运动依从性调查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6min 步行距离评价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结果  干预 3 个月、6 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后 6 个月 6min 步行距离(6-minutewalking distance,6MWD)较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基于 HAPA 理论模型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可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运动依从性,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肺功能。

    摘要[ PDF 1.0 KB ] ( 4 ) 2025 ,8 (24): 38-45

  • 基于时机理论的O2O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术后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9 人次已浏览

    杨春艳,郑维鑫,黄文敏,肖惠明,林博敏,徐晓叶,李欣妍,张宇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 O2O(Online-to-Offline)健康教育模式提高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全程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12 月于本院行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 7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 O2O 健康教育模式,分别在干预前、干预 1 个月和干预 3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青光眼意识与知识问卷(glaucoma awareness and knowledgequestionnaire,GAKQ)、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to manage chronic disease scale,SEMCD)和青光眼自我管理行为问卷(glaucoma self-management questionnaire,GSMQ)得分。结果  试验组 32 例和对照组 27 例患者完成研究。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 GSMQ 总分在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显著性(F=8.408,P<0.05);SEMCD 总分在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显著性(F=54.660,P<0.001);GAKQ 总分在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显著性(F=128.483,P<0.001;F=7.991,P<0.05;F=32.652,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试验组干预 1 个月后 GSMQ 总分与 SEMCD 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Z=-2.004,P<0.05;Z=-2.029,P<0.05),试验组干预 1 个月和 3 个月后 GAKQ 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Z=-3.987,P<0.001;Z=-4.505,P<0.001)。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 O2O 健康教育模式可在术后康复的关键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效能及青光眼知识水平,帮助患者在日间手术模式下更好地应对围手术期自我管理。

    摘要[ PDF 1.0 KB ] ( 6 ) 2025 ,8 (24): 46-53

  • 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4 人次已浏览

    彭蕾,孔祥东,吴鸣

    目的  构建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救护感染性休克患者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三维质量管理模式为框架,运用文献回顾,结合专家访谈,形成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质量评价初稿,再制订专家函询问卷,2024 年 3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对 16 名专家进行函询,经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构建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共实施 2 轮专家函询。第 1、2 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 100.0%,专家权威系数(authority coefficient,Cr)为 0.871,两轮函询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 Kendall 协调系数 W 值分别为 0.378 和 0.397(均 P<0.001)。形成了包含 3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43 个三级指标的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各级指标变异系数均 <0.1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感染性休克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指标符合患者急救的理念,权重分配合理,对评价急救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 PDF 1.0 KB ] ( 7 ) 2025 ,8 (24): 54-59

  • 信息化联合专项改进管理模式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研究5 人次已浏览

    杨仲毅,徐朝艳,郑婷婷,周倩,胡丽茎

    目的  探讨信息化联合专项改进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本院住院的 779 249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住院患者 360 484 例设为实施前组;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住院患者 418 765 例设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采用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实施后组采用信息化联合专项改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护理相关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患者跌倒、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  实施后组与实施前组比较,住院护理相关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由 0.096 0% 下降至 0.060 2%,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 0.012 2% 下降至 0.005 0%,非计划拔管率由 0.058 4‰下降至 0.029 7‰,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组上述 4 个指标在实施信息化联合专项改进管理后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信息化联合专项改进管理能有效降低护理相关主要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摘要[ PDF 1.0 KB ] ( 6 ) 2025 ,8 (24): 60-67

  • 门诊风险预警分层护理模式的构建及护理时效评价13 人次已浏览

    侯乐,朱元,孙丽,单涛

    目的  构建门诊风险预警分层护理模式,并初步评价其在门诊突发意外事件的患者护理时效及护理满意度。方法  构建门诊风险预警分层护理模式,包括护理团队的专业化培训、量化分层护理指标(望闻问切)、分层护理策略和迅速启动与高效执行应急反应系统。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门诊突发意外事件的患者 49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原有常规护理模式;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门诊突发意外事件的患者 49 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门诊风险预警分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时效及救治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启动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门诊风险预警分层护理可提升门诊突发意外事件患者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PDF 1.0 KB ] ( 8 ) 2025 ,8 (24): 68-72

  • 师生在双导师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体验的质性研究3 人次已浏览

    郑毓娴,刘叶灵,金子媛,伍艳春,孙曼珊,林康,林宏纯,蔡明鸣,张红

    目的  探讨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导师对双导师制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法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9 月广东省某高校 18 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 名硕士主导师及 4 名硕士副导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 Colaizzi 7 步法进行分析资料,总结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 3 个主题和 11 个亚主题: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师生对双导师制的认知存在差异、副导师的遴选与匹配机制、主导师与副导师分工合作、学生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策略、副导师按需指导学生、各角色间的沟通程度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双导师制的优势(多元化指导与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支持)和师生对双导师制的期许(优化制度设计与强化职责落实、完善副导师的支持体系、优化师生 3 方沟通机制)。结论  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职责可更清晰、协作有待加强,建议加强师生 3 方沟通,推动双导师制的发展。

    摘要[ PDF 1.0 KB ] ( 6 ) 2025 ,8 (24): 73-79

  • 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的概念分析3 人次已浏览

    赵红岩,吴蕊,龚芸

    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进行概念分析,阐明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的概念内涵,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中英文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的相关文献,时间为建库至 2025 年 1 月 1 日,并以 Walker 和 Avant 的经典概念分析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和界定。结果  最终纳入 53 篇文献,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涉及 4 个定义属性,即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目标导向行为和希望促进健康的行为;前因包括人口社会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康复医疗因素;后果涉及对脑卒中患者自身、医疗资源利用以及社会层面的影响。结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动机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可为相关理论框架构建、康复动机评估工具研发以及针对性干预措施探索等方面提供参考。

    摘要[ PDF 1.0 KB ] ( 7 ) 2025 ,8 (24): 79-87

  • 护士职业悲伤影响因素的范围综述5 人次已浏览

    吴巧燕,陈莉,罗雅文,陶祖康,周彩虹

    目的  对护士职业悲伤的影响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今后开展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报告框架,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 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 2025 年 4 月 8 日(修改后更新日期),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分析、汇总。结果  共纳入 12 篇文献,护士职业悲伤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个人经历、心理与精神、教育与培训、患者因素、职业环境、支持因素 7 个层面,共 27 个影响因素。结论  护士职业悲伤具有普遍性,受多重因素影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应注重职业悲伤,早期识别不良情绪,及时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摘要[ PDF 1.0 KB ] ( 5 ) 2025 ,8 (24): 88-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