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科未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实践1100 人次已浏览
洪小英;朱晓菁;张丹桃;王根群;周玲;
护理安全标识是医院用于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事件的一种特殊的科学标记,以预防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1]。制订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在护理工作中能有效避免或预防护理失误或差错,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护理安全标识可分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导管标识、药物标识、医院感染标识、防跌倒与防压疮标识5大类[1]。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危重患者多、留观时间短、周转率快,与住院病房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对安全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质量,规范使用护理安全标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科室于2014年8~10月开展了品管圈活动,拟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规范使用情况,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选择2014年8月(品管圈活动前)本科室收治的患者175例,其中急诊抢救区73例,留观区62例,急诊ICU 40例。男97例,女78例,年龄17~75岁,平均(45.3±1.6)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41例,急性脑血管病33例,呼吸衰竭25例,急慢性心功能不全21例,高血压16例,外伤大出血18
摘要[ PDF 0.0 KB ] ( 288 ) 2015 ,8 (14): 62-65
-
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的实践1759 人次已浏览
袁燕;王芸香;
护理文件是护士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主要文件[1]。近年来,由于本院新入职护士比例不断增多,护士工作量不断增大等原因,存在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问题。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地组成的小团体(又称QC小组),然后全体人员合作,寻找工作现场所发生的问题,并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的活动[2]。本院于2014年3~9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选择2013年6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20例患者的护理病历(220份),男120例(120份),女100例(100份),年龄28~68岁,平均(53.7±3.6)岁。疾病类型:消化道系统疾病200例,肿瘤疾病20例。220例患者的护理病历存在不规范159份,其中护理记录不规范93份,设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资料。2选择2014年3~9月本院收治的220例患者的护理病历(220份),男110例(110份),女110例(110份),年龄30~70岁,平均(54.0±2.8)岁。疾病类型:消化道系统疾病190例,肿瘤疾病30例。存在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5 ,9 (14): 68-71
-
循证护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依从性的实践1278 人次已浏览
李伟玲;伍娜;谢俊玲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依从性的实践效果。方法将2014年1~6月收治的45例COPD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7~12月收治的45例COPD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NIPPV治疗期间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现状调查,了解导致COPD患者NIPPV治疗期间不依从原因,并对问题进行循证,寻找最佳的证据,结合患者情况给予最佳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NIPPV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及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恐惧、焦虑,人机不协调造成呼吸抵抗、胃肠胀气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COPD患者NIPPV治疗期间治疗依从性,而且能减少不良反应。
摘要[ PDF 871.0 KB ] ( 296 ) 2015 ,12 (14): 51-55
-
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改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间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667 人次已浏览
曾 燕袁晓红赵静燕丁雪飞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改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间自我护理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84例老年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继续完成治疗方案,出院期间如出现疑惑打电话询问护士和医生;观察组由专科护士开展为期3个月的个案管理工作,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SCA总分及其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和健康知识水平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可提高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间的自我护理水平。
摘要[ PDF 4780.0 KB ] ( 225 ) 2017 ,5 (16): 38-42
-
医护联合查房的实践及效果803 人次已浏览
潘桂琼梁梅英
目的探讨开展医护联合查房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作试点病区,将2012年1~6月实施传统护理查房设为对照组(实施前),2012年7~12月实施医护联合查房设为实验组(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医生及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前后医生及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均P0.05,实施医护联合查房后明显优于实施前。结论医护联合查房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及医生与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激发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 PDF 0.0 KB ] ( 282 ) 2014 ,5 (13): 63-66
-
PDCA循环法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中的实践1021 人次已浏览
朱晓菁熊勇王根群廖慧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培训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比较PDCA循环法培训前后带教老师教学理论成绩、授课技能成绩及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情况。结果应用PDCA循环法对护理带教老师培训后,带教老师教学理论成绩、授课技能成绩,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方法及技巧、授课方式方面满意度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实践,有效提高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和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带教质量。
摘要[ PDF 0.0 KB ] ( 349 ) 2014 ,6 (13): 84-86
-
“新木桶理论”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实践及效果913 人次已浏览
李小金柯彩霞成守珍
目的探讨"新木桶理论"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实践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80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400例。将影响对照组住院患者体验及评价满意度排列在倒数1~2位的条目作为管理的缝隙及需改进的短板,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并对这些流程或管理对接环节中存在的短板信息和缝隙进行修补,并观察管理成效。结果两组患者对在办理入院-住院期间-办理出院等阶段具体体验与评价和住院总体体验与评价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明显优于实施前。结论应用"新木桶理论"找出影响护理服务工作中的管理短板及缝隙,并改进工作流程与指引,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摘要[ PDF 0.0 KB ] ( 385 ) 2014 ,8 (13): 53-57
-
理论与实践交叉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危重症护理能力训练中的应用2115 人次已浏览
黄燕梅 成守珍 高明榕 Huang Yanmei Cheng Shouzhen Gao Mingrong
目的 探讨理论与实践交叉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危重症护理能力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新护士对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应用理论-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对新护士实施培训.结果 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临床综合能力较培训前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了新护士的主体作用,使培训在时间和内容得以整合,相互贯通,护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摘要[ PDF 0.0 KB ] ( 0 ) 2010 ,10 (9): 0-0
-
护生管床责任制教学模式的临床实践1007 人次已浏览
董兰菊宋杰丽白艳玲潘敏莉
目的探讨护生管床责任制教学模式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4月妇一科实习护生作为实验组,实行护生管床责任制,固定班次与床位,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所管床位病人护理工作;选择同期妇二科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护生不具体管床,每天班次不同工作任务不同。实习结束时比较两组护生对病人病情掌握情况及病人对护生工作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生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及病人对护生工作满意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生管床责任制带教模式能增强护生工作责任心,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摘要[ PDF 0.0 KB ] ( 372 ) 2013 ,3 (12): 60-62
-
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综合管理实践931 人次已浏览
潘玉嫦陈美华吴雷易文蔡艳铃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社区综合管理实践效果。方法本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对本地区户籍居民具备COPD高危人群1091例进行肺功能检查,筛选出早期COPD第Ⅰ、Ⅱ级患者191例,制订有效的社区综合管理方法。3个月后对综合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情况、COPD评估测试(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及吸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综合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第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之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CAT及吸烟率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管理后患者FEV1、FEV1/FVC、CAT及吸烟率情况明显优于综合管理前。结论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能使早期COPD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发病率及肺功能下降率明显减少,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摘要[ PDF 0.0 KB ] ( 366 ) 2013 ,4 (12): 9-12